最新消息
Newsroom
2022-11-15
隱形環境殺手:無孔不入的塑膠微粒
|  | 塑膠製品丟棄後所產生的垃圾,在深海、在山腳、在街邊經年累月地堆積,一時便利的代價,除了對自然環境造成無可挽回的迫害,同時悄然無聲地侵入我們的日常生活,帶來超乎想像的傷害。 那些渺小的,不代表不存在:什麼是「塑膠微粒」?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(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, NOAA)的定義,「塑膠微粒(Microplastics)」泛指尺寸小於5毫米的微小塑膠,並依其生產方式分為兩類: 初級塑膠微粒:最初便製造為5毫米大小,常用於清潔用品中的固體塑膠顆粒。 | 
| 你今天吃下塑膠微粒了嗎?水資源中的塑膠微粒 塑膠會分解,但並不會真正的消失,環境中的塑膠微粒含量也因此一再攀升,如今,光是在大西洋,便有著超過2,100萬噸的塑膠微粒,幾乎等同於全球總人口一半的重量!這些塑膠微粒聚集了海洋中的有機汙染物,例如重金屬、塑化劑等類型的人工化學物質,變成極微小、高度濃縮的有毒微型塑膠,從而廣泛汙染自然中的各種水源。 除了對水資源所造成的危害,有毒的塑膠微粒甚至成為食物鏈中的一員,在海洋中先是被海洋生物攝取及吸收,經由漁民捕撈,最後送回頂級掠食者——也就是人類的胃裡。根據統計,每人每週平均便會攝取大約5公克的塑膠微粒,相當於吃下一張信用卡的塑膠含量。截至目前為止,塑膠微粒本身是否會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,尚需更多研究來進行佐證,但那些附著於塑膠微粒上的有害物質及環境賀爾蒙,對健康的傷害卻已毋庸置疑。 |  | 
|  | 改善塑膠浩劫,從你我做起! 臺灣環保署從2017年底開始,針對自來水、海水、沙灘沙礫等進行調查,結果顯示66%的原水、44%的日常飲用自來水中驗出了塑膠微粒,而民眾經常食用的沿海貝類,包括牡蠣、扇貝、文蛤等也發現塑膠微粒的蹤跡,種種跡象揭示了塑膠減量刻不容緩! 雖然已經發生的塑膠汙染在短時間內難以被終結,但只要改變我們的一些習慣,例如:避免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、選擇可重複使用的產品、落實垃圾分類與回收等,便可在這場名為「減塑」的長期抗戰中,創造出人類與大自然雙贏的局面! | 
 
                    